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聚在一起,我们要讨论什么?
2017年11月12日—14日,“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召开。本次论坛由《博物院》杂志社、北京博物馆学会、广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主办,开闭幕式由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学谙主持。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书记阚跃于开幕式致辞;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进行大会总结。本次论坛分五大板块,包括主旨发言及“跨区域合作”、“博物馆文创”、“博物馆数字化”、“馆校合作”四个专题讨论。会议开幕式期间,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及河北博物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主旨发言:让文物活起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结合该馆文化创意实践经验做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特色——以广西博物馆为例”主旨发言。他指出“文化创意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要着重注意原创及创新。原创即首创,创新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新的东西。随后,他例举了广西省博近些年来典型的文化创意成功案例。如“印象刘三姐”,民族文物苑中的民族歌舞表演活态展示,馆内设立以展示、制作、销售一体的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整合大学、博物馆、文化传承人及创业者资源的“文化市集”和“文化创意空间”以及有滋有味的“广西非遗美食展示馆”。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创新形式,让观众到博物馆后可以得到“又好看又好玩又好吃,也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参观体验。最后,他在发言中重点分享了广西省博文化扶贫中的创意。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博物馆优势结合,开展文化技能扶贫。二是创新“公司+博物馆+农户+市场”的扶贫模式,提高农户的收入。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以“‘丝路帆远’行万里”为主题,介绍了该院《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文物精品展》发展历程、取得的效果及展览所获得收获。他在发言中谈到福建省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唯一省份,为顺应“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时代潮流,该馆联合江苏、浙江等七省45家博物馆从2011年开始用三年时间策划完成了展览。该展览多次在国内巡展及出国赴展并获得包括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内组织的多次表扬与嘉奖。通过此次展览,锻炼了福建博物院人员的策展能力与研究能力,密切了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交流与沟通。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围绕观众,进行了“以观众为导向激发文博事业新活力”的主题发言。他谈到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对于博物馆定位的重新解读“反应了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应采取更为外向的选择”。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是方法,而真正让社会公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才是最终目的。
因此,博物馆作为代行文物保存和研究职能的机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文物藏品的内核带回到公众的视野,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得以享受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财富。因此他提出,博物馆服务对象要覆盖广大社会成员,那么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也应是全方位多层次。上博主要以展览展示为基本手段、以亲子活动和未成年人教育项目为代表的社交活动、以高品质创新使观众可以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及以24小时在线服务为理念的互联网+四个途径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
最后,他特别强调“博物馆作为典藏人类文化的殿堂,传播历史和科学的课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不可比拟的吸引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公众不仅选择走进博物馆,更渴望在博物馆中获得自身相匹配的文化体验。随着博物馆内涵正在不断的扩充,公众对博物馆期待正在不断的提高,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么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的自我调整。这使得我们相信,人类世界周遭事物无一不是有所教育,无一不值得分享,唯一需要的是分享的途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进入事物的深层,把握其中的意义,更好地为社会及其发展。因此,我们确信公众更应是博物馆的主人,而博物馆人只是引导者和激发者。”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以“新时代:文物在博物馆内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着重强调了文物对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博物馆在梳理展示文物时,不仅仅要做好可移动文物的工作,还应扩大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他同时指出,在进入全面小康时代后,在国家将博物馆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个也不能拉下应是经济发达省份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对于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他提出博物馆应努力实现让可移动文物讲好中华传统和地域文明的故事,积极利用文物,让文物不再沉睡,打造出好的文化产品——展览;将文物组合,寻找相互关系和故事,而关系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要大于文物本身;让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资源和藏品;扩大传播能力,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和几何级的增长;注重非遗在博物馆中展示的重要性;让文创产品丰富人们的美好生活。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以“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回顾了理事会制度的发展史,梳理了国内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发展状况并给予总结与分析。她在发言中指出,理事会制度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国家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也呈现了由省级向地市级不断推进的良好态势。理事会的构成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领导任理事长模式,其特点是理事长由博物馆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担任,但存在管理职能重复,政府授权嗯人与理事会授权人不一致,决策效率较低,基本无法形成有效沟通机制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等问题。但优势是个别有资源的部门一定程度可以给予工作支持;二是专家咨询模式,理事长由专家或馆长担任,其特点是在原有体制不冲突的前提下完成上级任务要求,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但不能进行决策监督,不是真正意义的理事会;三是馆长兼理事长(被动型)模式,理事长由馆长兼任,可以形成决策机制,但存在与原有的馆长(书记)负责制分割不清,没有明确的发展与转化方向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她进一步归纳为两点原因“一是《国有博物馆章程范本》(以下简称“范本”)没有摆正理事会与管理层、理事长与馆长的关系,即理事长由举办单位提名,理事会选举任命,理事会无法对馆长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范本》中理事会职能和管理层职能错位,即理事会是决策机构,只能尽行审计,无法对具有编制年度计划和财务计划的管理层有效形成制约。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但实际却存在非法人指挥法人,出现问题仍由法人承担责任的状况”。对于如何解决,她提出馆长兼任理事长(主动型)模式,该职位具有过渡目的,最终目标还是形成代表国有资产的法人、理事长。具体形式又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理事长由举办单位提名,经理事会选举后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免;紧密型馆长由举办单位提名,经理事会按干部管理条例任命,同时馆长任专职副理事长;松散型则为馆长由理事会向社会(含博物馆人员)公开招募。经一定程序的考核选拔后提出馆长人员,经举办单位审议同意后,由理事会聘任馆长。馆长提出副馆长人选,经理事会聘任,形成管理层”。
最后,针对目前形势的理事会制度建设,她提出各级博物馆应“把握法人代表的连续性原则,只有在法人任领导人的那个机构才会有真正的决策权,也才是有决策权的机构。”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做“以展览为核心的博物馆业务发展体系构建”主题发言。演讲中他首先回顾了博物馆文物来源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由政府拨交转变为以市场购买,文物来源规模的大幅缩小也使博物馆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由文物征集、鉴定转变为以展览为核心的进一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因此博物馆应大力推进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建设,加强策展人团队的培养。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聘请“客座策展人”,完善策展体系;以展览促进文物学、美学等博物馆相关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博物馆学术研究能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以展览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最后他对博物馆策展团队建设时着重强调“一是展览团队建设要跳出以往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模式,要多方面积极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要适应当前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如京津冀合作展览等”。
2
专题讨论:跨区域合作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以该馆联合办展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展览架起博物馆区域交流的桥梁”发言。他强调“博物馆间有效的对话是构建文化圈的前提与基础”。发言随后又从博物馆展览体系的建立到展览推广博物馆馆际之间的合作形式,进一步探讨馆际间合作的模式与路径。大体归纳为两类,即以展览形式为依据可分为“联合举办展览”和“策划巡展”;以合作机构进行划分可分为“馆际合作”和“民间文化机构合作”。针对如何形成更好的合作机制,他提出“ 首先,博物馆需结合自身的定位和馆藏文物。积极探寻和构建富有特色的展览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展览推广和与合作的规划,并对不同的合作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逐步构建博物馆区域合作群体,使文物走出库房,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以“大湾区背景下的深港澳文博合作”为发言主旨,回顾了深圳市博物馆与港澳文博机构的多领域、多层次持续合作的历程。简要地介绍了以“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文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方式。
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严洪明以“探求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办展的新途径”为主题,着重回答了“自然博物馆可以办文物类展览吗”。他指出,从文物的的生产过程来看,任何的文物都是人加工自然界的材料而形成的,因此生产过程中材料和工艺也可以是自然类博物馆研究的内容之一。从文物的认知作用看,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进行诠释。从现代科学发展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殊途同归,科学需要人文导向。其后,他又提出“自然馆办人文类展览的切入点在哪?一堆文物怎样做成一个展览?”。
对于前者,他回答应从三方面看待“一是从材料科学角度看,将文物中的科学元素提炼出来。从材料的发明和使用看人类生活随着不同材料的使用而进步;二是从制作工艺角度看,工艺水平的提升代表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三是从文物上的动物内容解读上看,自然博物馆可以进一步向公众解读动物类型,探究制作纹饰的动因,纹饰具有哪些象征意义。”对于后者,他强调应注重创意故事,要注意虽讲的是动物的故事,但关注的却始终是人。同时,从观念上把文化和生态意义与载体剥离出来。选择制造信息、功能信息、使用信息、收藏信息、关联信息作为侧重点使之可视化。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在“博物馆跨区域合作的实践与展望”中首先讲到十九大召开为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其后又指出博物馆跨区域合作具有三大新理念与三大新思路。即资源共享、平衡发展;区域特色、取长补短;联盟推进、国际影响的新理念。跨区域的展览合作新机制与模式;跨区域的文物研究、保护与利用;跨区域互联网数字博物馆联盟的新思路。对于新展望,上历博在未来将努力实现上历博博物馆群的共建共享共创共赢体系,建成三三角跨区域的互联网数字博物馆新体系,建立“一带一路”中卓越的全球城市合作体系。
唐山市博物馆馆长鲁杰围绕馆际交流展览为核心,在“馆际交流展览形式、内容及其思考”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交流的四种类型,即展览互换、展览互换并进行二次策划、区域合作策展、跨区域合作策展。其中跨区域合作策展类型又包括单一主题类型及文化比较类型。馆际展览的内容交流主要包括馆藏特色文物、主题文化策展、突破地域时代限制的跨界展览,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展。最后,她对博物馆馆际展览交流提出几点思考,主要包括各馆在交流时,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但需要从本馆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在创意,不追求规模,但追求深刻;拓展馆际展览交流形式的多元性,从藏品的合作探拓展到研究、教育、管理等方面合作。博物馆合作从强强联手,到强弱联合,进一步还可以弱弱得强,从“集中”走向集群。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在“社交展览——新时代下唤醒博物馆里休眠的非主流文物”为主题的演讲中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品及展陈条件分析;新时代下对“跨区域”展览的理解;社交展览的魅力。通过《花木邂逅》、《丝路寻石》两个展览为例诠释社交展览的魅力。在新时代下,跨区域合作不仅有传统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办展也可以使观众提前参与到展览的筹备、设计、布展的过程中,分享展览的快乐。基于此,也可以让为数众多的“非主流”文物有更多的机会从沉睡中苏醒。
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资源的聚集,例如专业的人才队伍、多元的展示技术、高效的运营理念、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的营销策略等,而这些资源既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博物馆之间合作互惠的结合点,因此,馆际合作为这些资源的集聚提供了基础,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然,博物馆跨区域合作运营并非一蹴而就,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博物馆跨区域合作,可通过区域构建、合作关系建立以及合作管理与评估三个步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合作交流的博物馆应制定整体规划发展策略,资源优化组合、协调发展,以大馆带动中小博物馆,使博物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求同存异,发挥整体整合功能。
来源:相关文稿及现场录音整理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宋娴:拒绝照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差异
大英博物馆:一场以“提升博物馆路径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冲刺正在发生
报名 | 清华文创论坛邀你一起探寻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遗产
文博法律Q&A|鉴定,文创,职业道德……这些文博法律问题也得到来解答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